浅谈 PCA 和 LFM 的异同

在机器学习中有两种算法非常相似,却又很不同。
它们就是“PCA(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)”和“LFM(Latent Factor Model)”。
许多人都知道,PCA 常用于数据的降维,而接触到 LFM 最多的地方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推荐系统。
事实上,这两种方法都涉及到矩阵的分解,也都是为了得到数据中隐含的信息。
(说到矩阵分解, PCA 是特征值分解;而 LFM 经常是被分解为两个矩阵的乘积,如 user-item 矩阵分解。)

下面详细讲一下这两个算法的不同点。

  1. PCA

    PCA的目的是尽可能简化数据,即当数据维度 $p​$ 很大时,我们希望能够以一个更小维度的 $q​$ 维数据来代替它,而又不损失原始数据的随机程度,或者说是想要保持原始数据的分散程度。
    即,希望找到能够代替原始数据 $\lbrace X_{1}, X_{2}, \cdots, X_{p} \rbrace$ 的一组数据 $\lbrace Y_{1}, Y_{2}, \cdots, Y_{q} \rbrace$ ,使得

    由上式的线性关系可知,PCA可以看做是相关性(correlation) 的推广。我们从视觉上给随机变量所展示出来的数据一个分散程度的定义——“波动”。那么 correlation 就可以说,某两个随机变量的涨落相似,如果它们的相关性系数很高。

    同样,如果将某个 $Y_{i}$ 分解为 $X_{j}$ 的线性组合时,某些 $\alpha_{j}^{(i)}$ 很大(而其他的 $\alpha_{j}^{(i)}$ 接近 $0$ 甚至等于 $0$ ),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 $Y_{i}$ 与这些 $X_{j}$ 共沉浮,即相关性很高。当我们尽可能的排除掉那些 $\alpha_{j}^{(i)} $ 接近 $0$ 的维度时,对于剩下的维度,我们就可以说:原始的 $p$ 维数据的“波动”,大部分都反映在这个 $q$ 维的子空间里。

    因此,PCA 所给出的 $q$ 个特征向量(eigenvector)就是描述这个“波动”的 $q$ 个主方向,而 $q$ 个特征值(eigenvalue)就是描述这个“波动”在这 $q$ 个主方向上波动的幅度。

    所以,PCA 才被用来降维,也就是我们用它来关注数据“最乱”的几个方向,其它的方向变化不大,不重要。

  2. LFM

    目标:解释 $\lbrace X_{1}, X_{2}, \cdots, X_{p} \rbrace$ 之间的相关性,即希望找到一些 $Z_{k}$,有

    一般,假设 $\lbrace Z_{1}, Z_{2}, \cdots, Z_{r} \rbrace$ 是零均值、单位方差且不相关的。
    (注意这里,所有的 $\beta^{\mathsf{T}}$ 就有点像 user 矩阵,所有的 $Z$ 就有点像 item 矩阵。所以 user-item 矩阵分解是LFM的一种应用。)

    同时,对于不同的 $X$ ,他们的那些 $\beta$ 越相似,这些 $X$ 就越相似。
    这也是我们能用它来判定有哪些用户相似,或者有哪些商品相似的原因。

结论
PCA:归纳。找出分散的根源。
LFM:分解。将随机变量分解为同一组变量的线性组合,来试图解释它们相关性的来源。